欢迎访问奥马资料大全网站!
奥马资料大全
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 地矿文化 > 书画摄影

父亲的画【多图】

发布时间:2016-01-26 12:39:02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:戴舒生 访问次数:3229 字体大小:

 

山乡春色(1970年3月 戴振宇作)

 

我父亲戴振宇小时候由于有着不俗的绘画天赋,从十二三岁起就饿着肚子(当时家庭生活困苦)站在梯子上,整天给镇上文化站画用8张整开白纸连在一起糊在木板上的布景和宣传画。那些信手画来的亭台楼阁、青山绿水栩栩如生,引得乡亲们从五里八乡赶来争相观赏,他的画名就从那时传开了。1959年,因为户口问题父亲错失了去六安艺校专业学习的机会,更为可惜的是,他于1959年以前创作的全部画作却被艺校招生老师带走了。

我是看父亲的画长大的。最初记忆是我5岁的时候,那时正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镇西不远处公路上有个大坎,两边是荒草山。隐约记得一天下午,母亲把我带到此处,看望正在这里一个语录碑上画巨幅领袖像的父亲。父亲见到我们,就从高高的架子上下来。我记得那天天空湛蓝,微风轻拂。

 

速写人像一(1976年8月 戴振宇作)

 

 

 

速写人像二(1976年3月 戴振宇作)

 

家里墙上自然是挂满父亲的画。有一幅油画画的是一个女子春天在水塘边洗衣服的背影。清清的塘水,跃出水面的鱼,桃花树下扑蝶的花猫,小石桥外水塘连着一片淡黄的油菜花地。远处树吐嫩绿,青山连绵。画上题了父亲填的词《蝶恋花》。另一幅,一群左邻右舍的女子来看新娘,新娘坐在床沿上,正要站起身来。画面下方的炭火盆里炭火烧得正旺……

那时父亲经常拿起碳铅笔,用一个十六开的计分板夹上白纸,写生家人肖像。我们经常被要求坐好不动,只有不到十几分钟,可我觉得时间还是好长。虽未经过美术院校各种体系的素描训练,父亲线面结合的人物写生,也是结构严谨,迅速、精到、形象。他每年都被抽调到区里参加工作组,跑遍下面各个公社和大队,凭着一截碳铅笔画了大量的工人、农民头像速写。时隔多年后还有人能记起这件事。

父亲常常画水粉静物。家里买了水果,父亲先要画出来,然后再分给我们。等吃西瓜最着急。好不容易盼到买一个西瓜回来,切开后,空气中满溢着香甜气味,可父亲却要让我们耐心等,看他画。只见他先将半个西瓜放在后面,左面或右面放一切出1/4的瓜块,然后再把另一1/4瓜块竖切成几小块放在前面,同时还要母亲找一块他认为合适的布作为衬布。父亲告诉我们,画西瓜的关键是要掌控好水分的多少。这不,他笔下的西瓜新鲜、饱满,活生生地展现在纸上。

 

消暑(1977年11月 戴振宇作)

 

 

 

菜(1977年6月 戴振宇作)

 

父亲喜欢画秋菊。他有一个林场工作的朋友,送了他不少品种的菊花秧子,他一棵棵栽到瓦盆里。深秋时节,院子里各种菊花竞相绽放,黄的、白的、紫的、红的,有的像狮子头,有的似龙爪……父亲先考虑花的颜色,然后用大笔刷背景色,等底色干后再用圆头笔一笔一片花瓣,最后用明亮的颜色稍作提亮。画好后,是满纸的精神和傲骨。有一幅,父亲在上面填了一首《忆江南》:金风起,含笑开东篱。耻和百花争春秀,岂与众草比高低,冷暖心自知。

 

水粉写生(1977年12月 戴振宇作)

 

母亲去马鞍河洗衣服,父亲挑着衣服,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去,到了以后父亲专心画他的画:浅黄白亮的沙子、清澈的河水、岸上的树、以及两个玩水的小孩都进入他的画中。母亲将洗好的衣服、被面,铺在沙滩上晒干后。父亲又挑着衣服,带着我们回家。

 

风景速写(1975年5月 戴振宇作)

 

父亲最早教我画画,是画在他正创作的一幅油画上:一个年轻男子站在一棵老柿子树枝丫上,看他的妻子捧起双手,接他抛下的长有三个柿子的小树枝,树枝上还有几片柿叶,画面右下方的草地上一堆柿子边上坐着两个小孩在互相说着什么,画面上方有一角蓝天白云,一群大雁正向南方飞去。父亲在画满树柿子时,用笔蘸了饱满的红柿子颜色,然后抱起我,要我大胆往树上点。我很茫然,不知所措,最终画下去,下笔很重,那一点显得很笨重,至今我还能感觉到当时手上所用的力量。

还有一幅画令我记忆犹新。那时正兴移风易俗,父亲创作了一幅名曰《迎新郎》的画,画的是农村男子倒插门到一独生女家的场面,画面的中心新郎和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往新娘家走去。我记得很清楚,为了这幅画的题目,父亲着实费了一番心思。这幅画后来被选中参加了当年省里的画展。当年腊月,县文化馆来信说《迎新郎》被印刷成了年画,在新华书店发行。父亲和同事一起天天去镇上的新华书店看那里卖的年画,终究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,不知发行在了哪里。

 

静物(1977年12月 戴振宇作)

 

父亲将自己的写生装订成一本画集,我翻看过无数遍。因生活所限,这些画都画在各种空白纸上,父亲老是自夸,说他画完画的洗笔水不脏,透过他画作的画面就可以看出他对所用颜料的珍惜和慎重。绘画材料的限制并没有影响画面的生动效果,其中不少风景写生作品,记录了他十几岁到四五十岁时所到过的地方。一幅幅水彩、水粉和碳铅速写,画面都那么空濛灵秀、清朗透明,带着浓浓的诗意,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。龙河口水库、将军山大渡槽建设时的场面也被他用速写形式记下来,整理后,入选了那个时代省里的工农兵画展。除了家乡的风景,还有反映了半个世纪前如合肥大蜀山、逍遥津、三河新河、巢湖、六安大淠河、霍山黑石渡等地的四季风貌和乡土风情的画,这些应该是极为珍贵的地方图像资料吧。画集里还有后院老柿子树、我家老屋当年模样、街道早市的热闹场面以及老街旧时风貌,有四时瓜果和生活物品。通过这些画,让我又回到了过去,我能感觉到父亲画里清新的风、清澈的水、香甜的花和枝繁叶茂的树。

我有很多年没看父亲画画了,是因为父亲后来忙于生计,放下了画笔。父亲一生淡泊,一直以平常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遭遇。如今已70多岁的他在故乡舒城张母桥镇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。父亲常对我们兄妹说,现在政策好,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能力和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时代。

也许是耳濡目染,父亲的画,让我学到了不少绘画的知识和对美的见解,我也渐渐走上了丹青之路。无论是写或画,都能带给我充实和愉悦,心里甚是满足。

本文刊登于2016年1月21日《中国国土资源报》

(戴舒生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