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奥马资料大全网站!
奥马资料大全
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 基础管理 > 后勤管理

打造健康安徽 夯实民生之基

发布时间:2019-09-28 17:06:58 访问次数:1805 字体大小:

人民健康,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。身体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。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。医疗卫生机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1个增加到2.49万个,床位数从190张增加到32.8万张,卫生技术人员从1410人增加到33.3万人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,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省坚持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,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,推进“健康安徽”战略落实到位,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,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。

我省居民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人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 岁。2018年,全省婴儿死亡率、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、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至3.4‰、4.6‰和11.0/10万,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勇当医改“排头兵”,百姓看病更舒心

面对“看病难”“看病贵”等全国性难题,2009年起,我省在全国勇当医改“排头兵”,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世界难题,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、创新性的改革。十八大以来,我省有效缓解看病就医难题,让患者看病更方便、治疗少花钱,为全国贡献了综合医改的“安徽经验”和分级诊疗的县域医共体模式。

我省从先行先试基层医改到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,再到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,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、实施药品耗材带量采购等重点改革领域取得重大进展。创新建立的天长“县域医共体模式”,被国家确定为四种分级诊疗模式向全国推广;定远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”,为国家推广的五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之一。

有效缓解“看病难”问题10年医改,我省医改核心指标明显优化,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发展,全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89%,医生数增加56%,护士数增加137%,城市15分钟就医圈基本建成,远程医疗县域全覆盖。全省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5%,重点人群达65%。年人均诊疗人次由改革前3.3次提升到4.7次,增长42.3%。

有效缓解“看病贵”问题——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医保制度,医保筹资水平大幅提升,支付方式改革有效推进,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减轻。与改革前相比,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占比由45.5%下降为32.9%,城镇职工、城镇居民、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75%、58%、61.8%,分别提高4个、7个、15.8个百分点,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由38.6%下降为27.9%。

改革中,医务人员受鼓舞,全省199家公立医院核准周转编制5.4万个,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达39.4%,较改革前增加了10.5个百分点,医务人员执业环境显著改善。

2015年,我省入列全国首批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。我省向整合资源要效率,发挥大医院“龙头”作用,精准帮扶基层,加速构建分级诊疗制度,着力打造合理就医格局。在城市,发挥三级医院技术和资源作用,组建形式多样的医联体;在农村,以县级医院为“龙头”,与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建立县域医共体,按照“两包三单六贯通”的改革路径,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,让群众在乡镇卫生院看得上县级专家,常见病、多发病和小手术在基层能得到解决。

基本医疗有保障,健康脱贫暖人心

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。稳定实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,其中一大保障是“基本医疗有保障”。近年来,我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、开展健康脱贫“百医驻村”行动、落实“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”政策,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,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、有医生看病、有医保制度保障看病。

破解“看病难”,方便基层群众就医,强基层是关键。我省坚持“提”为支撑,多途径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,就近就地保障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、方便看病。3年来,争取中央投资近30亿元、世行贷款2.85亿美元,省财政新增安排12.1亿元,并利用开发性金融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。目前,全省7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(市、区),均有医院达到二级以上标准,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90%以上。

为破解皖南山区等地村医“空白”这一突出问题,保障贫困群众有医生看病,今年7月,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健康脱贫“百医驻村”专项行动,选派113名省市三级医院优秀骨干医生,深入无村医的村卫生室驻村帮扶,用实际行动当好贫困群众“健康守门人”。

为有效保障贫困群众“看得起病”,我省建立贫困群众“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”(“351+180”)综合医保政策,基本医保、大病保险、医疗救助、政府兜底和慢性病补充医保聚合发力,大幅降低贫困群众个人自付医药费用负担,解决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难题。

截至2018年底,全省有67.5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稳定脱贫,因病致贫返贫户占比由2015年底的57.2%下降到42.9%。 
不忘医者初心,做好健康守门人

新中国成立70年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省建立覆盖全省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及网络,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高,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2.2万张增加至32.8万张,增长47.6%,执业(助理)医师数由9.2万人增加至12.7万人,增长37.8%;注册护士由9.5万人增加至15.0万人,增长57.5%。总诊疗人次由2.4亿人次增加到3.0亿人次,总出院人次由709.1万次增加到1009.7万次,增长了42.4%。
公共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。“预防为主”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,全省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,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不断拓展。

以艾滋病、结核病、血吸虫病为代表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,患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得到有力保障。疟疾防治成效显著,实现连续五年没有本地感染病例发生。碘缺乏病、饮水型地方性氟、砷中毒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控制。传染病报告管理、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。

全省免疫规划服务体系逐步完善,预防接种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,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在人群中构建起了坚固的免疫屏障,全省连续27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,连续25年无白喉病例报告,全人群和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分别降至5%和1%以下,麻疹、风疹、腮腺炎、百日咳、破伤风、甲肝、流脑、乙脑等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。

近年来,我省在巩固传染病防控成果的同时,逐步完善慢性病防治体系,依托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普及推广,不断加强心脑血管疾病、重点癌症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儿童口腔疾病筛查和干预工作,取得较好成效;加快推进精神卫生、学生卫生工作,扎实开展饮用水水质、空气污染、公共场所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,监测网络不断健全,监测水平稳步提升,全人群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。
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。在全力保障母婴安全基础上,积极推进妇幼健康全程服务,加强儿童早期发展,出生缺陷综合防治,推动妇幼健康事业进入新时代。我省孕产妇死亡率从90年代初期的99.98/10万下降到11.0/10万,婴儿死亡率从47.84‰下降到3.4‰。

中医药得到创新与传承。我省实施中医强省战略,出台一系列扶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,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立中医院改革、中医药支付方式改革和慢病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等试点。实施国家岐黄学者和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,加强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,大力实施国家中医药创新传承和中医药“四名”工程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、中医药“治未病”工程等重点工程。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、1个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、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、46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、14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等建设项目落户安徽。目前,每个市、县有一所政府办中医院,92%的乡镇卫生院(社区卫生服务中心)和70%的村卫生室(社区卫生服务站)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。2018年全省中药产业总产值1600亿元,“全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十强”安徽占取一半,我省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率先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,产、研、销一条龙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。

互联网+医疗健康融合发展。影像、检验、心电、病理等远程医疗和第三方检验等持续推进,建立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影像云,合肥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获得国家批准。安徽省立智慧医院(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中心)在全国率先成立并揭牌。

健康产业持续加快推进。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健康产业、医养结合、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等系列政策,明确了健康产业发展方向、重点领域和支持措施等。全省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加速扩张、产业集聚加快形成。

促进家庭和谐与幸福,我省生育政策调整实现双独两孩、单独两孩、全面两孩“三步走”,逐步释放生育势能,政策调整平稳有序。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,由2010年的128.65下降到2018年的109.74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“三项制度”实现全覆盖,相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,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社会融合。 
立足新起点,整装再出发。卫生健康工作正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,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。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瞄准“群众满意”这个努力方向,抓住“深化改革”这个关键一招,夯实民生之基,全面开创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和健康安徽的新局面。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